- 廖杨;
民族、族群和社群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了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但是,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活动空间范围需要位于该空间(或社区)中的人们的集体建构与有效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抑或散失、瓦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该共同体的民族、族群或社群的意识消长、竞争力大小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民族与社群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并有可能朝着"民族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方向发展。族群的认同虽然也会随着情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认同,但它基本上是"文化"层面的,而且往往是运用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去谋求利益或效益,亦即它更多地表现为"工具性"的生存策略。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重合和民族社区、族群社区与社群社区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族群的"文化"认同亦有可能转化为政治认同。
2008年02期 No.92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覃德清;
民族创造了文化,文化同样成就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如影随形,相互拯救,彼此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文化保护需要理解文化的精髓及其宽广范围的保护限度,而保护文化其实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类需要依托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智慧,才能从面临的危机中获得新生。
2008年02期 No.92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章立明;
西方身体理论在中国身体研究中遍地开花,作为身体研究重要一支的身体人类学,在国内学术界几乎处于空白地带,断言中国的身体人类学命题还为时过早,本文探讨的是中国的身体研究现状及其是否具有人类学转向的可能性。
2008年02期 No.92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崔明昆;杨雪吟;
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植物对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认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植物文化。本文在回顾"原始思维"之争和认知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用认知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了民间植物分类与土著民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田野资料比较了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异同,得出了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都是人类认识植物的正确方法的结论,这从根本上驳斥了"原始思维"或"土著思维"如同"儿童思维"的西方种族主义观点。
2008年02期 No.9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刘海涛;
学界一般认为,推崇共时研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是"拒斥"历史研究的典型。通过对其代表人物有关著述的深入解读,我们认为,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与历史研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以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为主导,同时也在不断寻求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和解,为解决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与历史研究之间的矛盾"症结"做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
2008年02期 No.92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王思琦;
在文化人类学的几种主要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将新进化论的能量指标转化为信息指标,并结合文化的微观传播与变异过程,可以建立一种基于意义的选择模式来重新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文化的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就是意义选择的过程,具有相近的认知和记忆结构的人对于某种文化特征的选择往往是相似的,因此文化并非是完完全全的客观存在,也不纯粹是我们主观的创造物,而是我们与世界共有的意义系统。
2008年02期 No.9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朱和双;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领域涉足性人类学研究的几位实践者都是研究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同领域的性学研究者开始看到,性存在是多元的,在批判生物决定论的同时,提出了性的社会建构理论,这与人类学对性的研究不谋而合。中国的性学研究逐渐形成了"性人类学"这门崭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学者们开始对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2008年02期 No.92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钟毅锋;
客家的内部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让我们对客家概念进行反思。本文通过福建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和客家两个族群的考察,试图说明在客家地区内部对于客家概念的不同解释和变化。通过这种历史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眼中的客家。
2008年02期 No.92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董建辉;彭慧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法研究俨然成为一股热潮,来自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对民间法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文拟结合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对民间法研究的历史发展,对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间法所做的研究做一回顾和总结,以期把握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2008年02期 No.92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吴芳;甘于恩;
近年来,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一带的观点颇能吸引人,其中以叶国泉、罗康宁的"西江流域文化起源说"最有影响。但是,古广信为岭南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不等于粤语起源于西江流域。本文首先对粤语的定义进行严格的解释,亦从历史及人口迁移等角度阐述粤语文化的混杂性和广东汉人来源的多层次性,最后从现实的粤语语言特点论证粤语不可能单一来源于西江流域。
2008年02期 No.92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5K] - 刘付靖;
廪君神话流行在古代的巫地——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竹山县以南及重庆市东北部巫山县一带,有学者认为廪君的族源属于古代的百濮。早期的百濮包含了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百濮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百越,本文经过深入考辨,证明廪君的族源属于壮侗语族的百越。
2008年02期 No.92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 吕嵩崧;
"句町"本义应是"红色的藤蔓"。通过对"句町"及西林部分地名的考释,认为广西西林曾是古句町国政治中心。
2008年02期 No.92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2K] - 麦思杰;
明代广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藤峡瑶乱。在平定瑶乱过程中,中央政府为确保军需,数次改革在广西的销盐制度。这实质上是明代广西社会秩序在重构的过程中,政府、土司、瑶人等不同的利益群体展开的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对明代广西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92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1K] - 滕兰花;袁丽红;
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的空间分布主要是在马援南征所路过之地。伏波祭祀圈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马援南征的集体记忆,以及对他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方面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伏波神祭祀圈的存在有助于加强华夏文明对边疆地区的凝聚力。
2008年02期 No.92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朱玉福;
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禀赋、民族传统文化等条件,适合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就如何挖掘、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特色经济,加快这些小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2008年02期 No.92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王玉玲;
本文在对民族地区农业的工业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民族地区农业工业化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合作制为主体的集约化经营是民族地区农业工业化的必要途径。
2008年02期 No.92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刘纯彬;张晨;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2000多名农民,于2006年陆续进入天津市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本文是对其中部分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化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探索出一条反贫困的新方式,全县5.4万多农民进入全国56个大中城市,开设了7300多家拉面馆,使人均收入增长近一倍。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国200多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借鉴,并给我们有益的政策启示。
2008年02期 No.9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朱从兵;庞广仪;
本文对近代广西四关开放的主客观原因及其过程,四埠对广西外贸的促进以及对整个西南地区强劲的经济辐射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论证近代广西开埠是顺应并推动了国内外以及本区域的经贸发展这一事实。
2008年02期 No.92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韦福安;
中法战争作为一种突变性因素,使中越边境地区突破了传统的近代化由"沿海—内陆"发展递进的规律,成为滇、桂两省最早感受到近代化气息的地区。中法战争的产物——滇越铁路客观上造成云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并由此拉开了云南早期工业化的序幕,而近代广西边境贸易的缓慢历程正说明没有现代交通运力技术的移植和使用,导致了近代桂越边境贸易"外部动力缺乏,内部动力先天不足"的局面。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法战争带给了云南和广西近代化发展的契机。
2008年02期 No.92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廖国一;廖翠荣;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广西环北部湾建设应更多地关注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的农渔村建设。本文在调查研究广西环北部湾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特色的几种少数民族新农渔村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新农渔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2008年02期 No.92 17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